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核心提示:
上完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主要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 由徐悲鸿的《奔马图》导入,初读课文,要求能将课文读通读顺。
2、 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出示课后第三题的词语让学生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扣题质疑,说说“励志”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励下什么志,从而引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句文本之魂。
5、紧扣“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6、以“徐悲鸿,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回想自己的教学,有两点体会非常深刻:
1、第二课时的教学紧紧抓住“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一中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在这基础上指导朗读。整堂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到位。这节课深刻感受到了这样的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应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让学生感受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需要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对关键词的涵咏、品味,获得独特的读书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应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感受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勤学苦练。在第六节,抓住“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较,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却能忍受是为了学习绘画的需要,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以墙为线索,抓住花园的变化展开叙述,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探索发现花园的变化,结果有的小组发现与巨人的砌墙和拆墙有很大的联系,当巨人砌墙以后,花园一直都是冬天,“巨人在孤独与寒冷中不知过去了多久”。还有的组发现当巨人拆掉墙之后,花园里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巨人有自私变的宽容了很多。我让学生主动在黑板上板书,花园的前后变化。在整堂课中,我充当了引导者的作用。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一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教师包办的太多,厄杀了学生的思考。例如, “站在树下的小男孩再一次创造了奇迹。仔细默读8-11自然段,画一画,小男孩创造了哪些奇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回答的内容很丰富,其实学生的回答也是对的,可是自己却偏要把学生向预设的答案引导,总怕时间不够,结果自己说出答案,这样做是不对的。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应该充分放手给学生,教师点拨语言、总结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注重教师的示范朗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春联》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春联的好处.在课文的精读阶段,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语言文字,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一、读春联,激兴趣
我在开头就创造了一个节日的氛围,教室里贴了四幅大红春联,播放了过新年的背景音乐,同学们马上被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气氛中,学习春联的欲望也大大增加了,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说春联,重积累
语文注重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美语言文字的机会。
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课文中介绍了四大类春联内容,为了使学生既爱读爱学,又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累内化。有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在分析春联内容的时候,我首先指导学习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先感知描写的内容,再让学生体会从哪里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这样学生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词“芳草绿”、“杏花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同时有加深了对春联描写的内容的印象。然后又指导了一幅春联“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另外的两条我组织学生自学,和同桌讨论,再以汇报学习成果的形式交流.实践表明,学生能很好地自主学习,他们也品尝到了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接着我开展请大家试着给课外的春联分一下它属于哪种内容的活动,要求学生把春联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告诉大家这幅春联所描写的`内容,可以从哪些词上看出来,并亲自动手连一连。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已在动手的同时,将所学知识归为已有了。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富实效。
三、品春联,拓视野
作为小品文,就应该让学生有所得。基于这一点,我把了解春联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作为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学上不老生常谈,仍然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特点,在读中体会特点,读出感受,读出语感来。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不仅有理解后的高兴,更有了解这些对联背后故事的愉悦。为他们提供了阅读的必要知识,开拓了他们今后阅读的空间,为学生真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打下了兴趣的基础
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4本周教学内容中,有一篇文章叫《漂浮的山》,在教学设计时,为了能达到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我打算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生字的教学,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介绍了漂浮的山的几个方面,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山”的身高和外形,了解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偏差,甚至个别目标根本未能达到。
首先,开课时的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读“山”,并说自己见到的山的特点,几乎是一个无效问题,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原本想利用这一个问题引入课文主题,可是并没有多大作用,白白浪费了几分钟。
其次,不善于根据课堂发展的实际来组织教学。当我刚刚板书完“漂浮的山”的课题时,一个男同学文就马上回答:这“山”指的是冰山。可是我在组织同学们学习课文时,仍然根据教学设计抛出问题:认真读课文,思考漂浮的山指的是什么?这不但没有体现抓教育契机的教育机智,根据课堂发展的实际来组织教学,而且还引起了一些负面作用,因为学生读课文时就缺乏了思考,以读感悟的实效性就会减弱。
第三,没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 ……此处隐藏9629个字……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中我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能力训练点〗乌塔说课稿_乌塔教学设计教案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生:我去过广州,我爸爸在广州打工。
生:我和爸爸去过远安公园。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幻灯片:
⑴ 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看样子乌塔的事对同学们的触动还是蛮大的。
课文讲了是什么事呢?
生:课文讲了“我”在罗马下了车,遇到一个叫乌塔的小朋友,她告诉“我”她一个人趁暑假游历了欧洲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希腊,她还告诉“我”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略)
(师:如果能抓住要点,简单点说就好了。)
生:课文讲了一个叫乌塔的小朋友一个人在外面旅游。
(师:很精炼。)
生:课文讲了“我”在外国旅游的时候,看到一个小朋友才14岁,就一个人到外国去旅游去了。
(师:很完整。)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乌塔这么小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太了不起了。
生:好能干啊!
师:是啊,乌塔才14岁,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可真不简单。可是她不是随便就出国了,她还做了不少的准备呢!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还遇到什么问题吗?
生:乌塔一个人出国旅行,她就不怕吗?遇到坏人怎么办?
生:乌塔出国旅游要多少钱?钱从哪儿来的?
生:她的大人难道放心她到外面去吗?
师:是啊,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她的做法怎么看?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来读课文,大胆的说说你的看法。乌塔说课稿_乌塔教学设计教案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⑴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师:乌塔独自一人旅游欧洲,你怎么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乌塔这样做很了不起。(为什么呢?)她才14岁,敢一个人出国旅游。确实了不起。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生沉默)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生:我不会这样做。如果我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爸爸会打死我的。
(笑。)
师:乌塔为什么能一个人跑到欧洲去旅游呢?
生:她爸爸妈妈知道,让她去的。
(为什么她爸爸妈妈那么支持她?)
生:因为她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
生: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她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她还自己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师:乌塔花了三年,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才能到欧洲旅游。她可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哦。
⑵ 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师:乌塔为什么要一个人游欧洲呢?
生:乌塔说: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师:为什么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生:电视上的都是假的。(笑)
生:电视上的和真正的世界不一样。我上次到广州去了,看到了轮船,和电视上的就是不一样,比电视上的要大得多。还看到了大海,虽然在电视上也看到过海,但是和真正的大海比,真正的大海的浪好大,在电视上是看不到的。
师:说得真好。有些事物要自己亲自去感知的。
⑶ 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师:乌塔说:中国孩子缺少很多乐趣,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她说得对,中国的孩子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了。要是我们也能像乌塔一样到全国各地去旅游就好了。
生:我觉得我们农村的最可怜。海也看不到,整天只看得到山。
……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
(出示幻灯片2。)
⑴ 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 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 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 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 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五、布置实践作业
(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写一篇读后感《由乌塔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电话号码 独自一人游欧洲
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