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论语》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5-08-12 10:56:42
【精】《论语》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1

三天细细读完,结局泪目,所幸只是小说,正史无从考察,况且现实中人无绝对善恶,教养、经历、学习、环境造成人与人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所以书中不论豪杰、先贤,还是酷吏、小人,其行为缘由作者都有铺陈,力求合乎逻辑贴近现实中的人之常情。而且从小人物见大时局,像史评却道故事也是作者的小说特点。光这些就已经是当下许多裹着营销包装蹭IP热却言之无物的流俗之作无法达到的高度。

作者曾写影评小酌为何中国拍不出好莱坞商业大片(看了不能再赞同,同时个人也认为大市场环境下作用因素还有其他),说文艺工作者肩负社会价值观的导向问题,“写各种恶,又不能宣扬恶”,“写《人皮论语》写伤了,说以后再不写悲剧了,可一动笔,根本避不开各种人生难免的`悲剧。特别怕给人带去太多负面灰暗情绪。”生活之中无奈与悲剧何其多,而真正佩服作者,也是非常喜欢他所著小说的原因是,在绝望中常常能读出希望。即便阴谋密布恶意接踵,也有另一面的人情温暖,让人不忘初心,始终有坚信的力量。

一边读小说一边偶尔百度史料就会客观很多,对硃安世一行人的下场感到悲切,只是因为作者不愧专家,行文功力深厚,遣词造句富有感染力,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

从《清》被圈粉,关注微博,粉丝寥寥,作者本人也根本不在意这些吧。感觉是个有人文关怀和文化良知的作家,非常敬佩专注读史著书又对现世怀有关注与热情的这种作家人格。在这个慢不下来的时代,泛娱乐碎片化等互联网传播的次生特点裹挟着日常生活,对于电影或书,除去行家和饭们的真心热爱,大众消费还是图个开心,认真不多也无暇。不禁多想,国内文化产业(电影动漫甚至书籍出版)的振兴繁荣,需要时日也需要很多热爱且认真的人才吧。

《清》3部豆瓣评分都在8以上,《人皮论语》8.7。这个月《清4》上市,支持。

读书不多,又重度拖延症,借此自勉,希望有时间有毅力静下心翻翻历朝正史。

《论语》读后感2

最近一段时间,通过阅读《论语》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虽不是孔子的言论,却也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作为一种反省自己的指标,它给我们的启迪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导我们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错。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应当注意的三个细节:办事、交友与学习。只有做到了这些细节,生活才变得完整。

作为捣蛋大王,我做的调皮事实在太多了,也的确应该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让我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在想:算了,把这章看完了再去。可妈妈一走,我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只顾着看书,好不容易把这本书看完了,妈妈却回来了。这时我才想到妈妈交代我的事我没做,不由的低下了头,免不了有被妈妈批评了一顿。

而在学习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们班学习《虎口藏宝》,下课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纳塔莉,那为什么提到其他人物的细节会更多些呢?那这种叙事特点又要归纳进那种写作特点中呢?我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放学,我还是没有丝毫头绪。本想第二天去请教老师,可一起床,这个问题却又被我遗忘了。唉!

对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怜。若是朋友伤害了我,就算创伤不大,我也会好几天不理他,弄得我俩很是尴尬,关系也越闹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哪里摔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复犯错的最好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错,以后怎么办,才可以避免自己重复的犯错。

人都会犯错,这是肯定的。但一个错决不能犯两次。多反省自己,就能少走些弯路。

《论语》读后感3

交友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讲交友理想中的是中行之人,就是优先会选择守着中庸之道行动的人,如果不能和中行之人交往,退而求其次,孔子讲我肯定是跟狂和狷这两类人往来做朋友,“狂”是傲慢自大的意思,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愤青;“狷”是耿介、洁身自好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孤僻的人。孔子为什么要和狂者、狷者交朋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思考问题有阴阳两面,狂者的缺点是骄傲自大,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有进取精神,狷者的缺点是比较孤僻,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优点是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原则操守,有些事情是不做的。我们从中可受益,一个人最好跟仁人志士,跟君子来往,如果没有,就和狂和狷两种人来往,这是儒家评价人的标准和交友准则。

孔子谈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也谈到刚毅木讷近仁。刚是刚强,毅是坚定,木是呆板,讷是言语比较迟钝。孔子说有这四种性格就接近仁了,他提倡者四种品德。起初喜欢华丽动听的言语,实则易不实,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语贵简,忌烦,言简意赅就好。猜想毛主席给自己女儿取名李讷,可能有美好期待在里面吧,其他章也谈到孔子提倡守仁守礼,提倡有知,仁,庄;厌恶四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缺乏明理之心)的人。对照惭愧,犯过很多,须重点修八德,尤其是仁,仁为本,本立道生,切身落实才是功夫,当事上检验,事上磨练。

求同还是求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们非常熟悉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的理解是如果两个人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谈任何的问题观点都一样,那可能其中一个人就是多余的,所以作为君子不追求同,允许差异,求同存异,处和谐就好,但是小人追求的正相反,忽略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和去求同是忌讳,这种一致也只是表面的,意义不大。对照更发觉自己的问题,经典智慧,引人深思,学而实习,受益良多。

《论语》读后感4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学文集。它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更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的弟子编撰并转发给弟子。这本书由20篇文章和492章组成,是同类书中的第一部。词源学。南宋时,朱将其与孟子、大学、中庸思想相结合;四本书。

在新学期,我们学习了它的十二章。通过老师的解释,我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当我阅读时它就这样过去了,不分昼夜!”那时,我想起了我写作业的场景:当我度假时,老师总是会留下一些作业。开始时,我还在认真地写作。十多分钟后,我到处都感觉到了。当我拿起课外书籍阅读时,我仍然在心里对自己说:只看十分钟。但是十分钟后,我还是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钟!不管怎样,作业不多。我能在半天内完成它。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 ……此处隐藏4917个字……见多识广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口蜜腹剑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益者就是那种对我们有用的人,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那便就是益者。友直是指正直,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带有一种朗朗人格,这样的人可以在你怯弱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对于某一件事自己犹豫不决时给一个最终答案,如果你交的`朋友是这样的或有这样的那就是自己收获了一种好朋友。友谅,指的是诚实,和这种朋友交往,我们的内心是安稳的,这样也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净化。友多闻,是指那些见多识广的人,和他们交朋友,自己的学习能力、成绩和方式也能逐渐增强,所以我们也要多和见多识广、知识广泛的人交朋友。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便辟指的是专门喜欢拍马屁,很留心观察别人的眼色,巴结他人,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让他人开心,自己并从中得利。友善柔是两面派的人,在你面前和颜悦色,满面春风,在背地里却常常说你的坏话并四处传播谣言。友便佞就是指很会耍嘴皮子的人,除了一张好嘴,其他什么都没有,肚子里空空如也。

通过孔子说的这一句话和我给他们做的对比,相信大家也能分辨出益友和损友了,朋友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亮自己,但是在选择朋友之前一定要想想《论语》中的这句话,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益友。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论语》读后感14

《论语》是我二年级课外阅读读中选择的第一本古典名著。这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论语》中有许多人们都耳熟能详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当属“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大概是:只学习,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当初读《论语》,只是咿咿呀呀地背诵《论语》里的句子,至于是什么意思,完全没有思考过。

到了六年级,对《论语》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一节数学课上,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道有难度的题。我认真地听着,却一直不明白这道题的道理。问了几个学霸,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的。下课后单独找杨老师,杨老师又给我讲了一遍,还是没搞懂,因为上课铃马上要响了,这道题也被我暂时保存在我的移动硬盘——大脑里了。

回到家后,懒洋洋地趴在沙发上的我,还是对那题没有灵感。眼睛的余光落在了躺在桌上的《论语》上,随手翻了起来。

书上了一句话吸引了我: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我在想:自始至终我都没认真地思考这个题,只是死板的纠结老师上课说的内容,当然理解不了。根据这句话,我拿起了纸和笔把题从头到尾推上了几遍,花了两个时辰,终于推算出了和老师一样的'答案,我高兴极了,毕竟这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让人明白,“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

《论语》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哪怕你只践行了其中的一句话,你也可能会终生受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不单单是一个口号,我们要去实践它!让更多人们喜欢上它!

《论语》读后感15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将平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合为一处而成的,其中孔子的言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有了专门的学派:儒家。

孔子没有留下任何一本可以完全证明是他写的著作,我们了解他的思想,仅仅能从《论语》中寻找线索,可见这本书的历史价值。

《论语》中,多为孔子讲礼、仁、君子之言语,也有许多评价名人的话,但我觉得,我们读《论语》,应将重点放在孔子以老师口吻说的话上,这样,如同他穿越时间,在向我们讲课一样,让我们明白事理。并且,在这些话中,孔子所提倡的大多数都是我们普通人做得到的',是有益处的,何不试试呢?

比如整本书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

它分三句,我认为第一句其实是提倡不读死书,即学习知识、道理,不能一直存着不动,最好时不时去实践一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确实,我也试过几次,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运用刚学的简便运算,对着长长的收银条快速帮爸爸完成了核对,我真的感到很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认为是劝我们要珍惜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因为彼此之间能获得快乐;如果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自己感到快乐,是因为知道朋友在乎和珍惜自己。也许,有朋自远方来,古人会比现在的人更加感到快乐,因为他们与朋友的每一次相聚和离别,都有可能是最后一聚、最后一别,交通不便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我所在的四川省,古人就曾说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认为是劝我们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诋毁自己,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动机,不了解自己,并非恶意伤人心。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必生气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孔子这句活中,提到对“君子”(我认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的一点要求。即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精】《论语》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