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0:57:47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与收藏。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1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每次阅读这首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磅礴霸气之感,便仿佛让我忽感穿越到了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忽感仿佛正在鸟瞰着那浩浩汤汤的大明江山。

现在想来,明朝的创建似乎本身就是一个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一个要饭的和尚成为了至尊,成为了天下的统治者,管辖着上百个附属国,创造了对世界及其有影响力的朝代……是的,要不是有如此之多的历史记载,谁会去相信呢?

可就像明月先生所说的一样,“纵观历史,总会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对于一个在揭去皇帝的面具后,身份是一个和尚的人。我们不得不发问: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用自己一手创造的朝代统治我们276年呢?他到底做出了什么卓越的事情,被历史如此牢牢地铭记呢?

那就不妨在下说说我眼中的大明太祖朱元璋。

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有大智慧、大谋略、目光十分长远的.勇敢的人,因为他善于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善于将各种手段运用到各种地方。他也没有张士诚和徐寿辉那种足以导致自己死亡的“小富即安”的心理,在称王天下之后,他依然我行我素的导演着一幕幕“惨剧”。而且就像明月所说,“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也是他永不改变的人生信条。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足以置人于死地而无声的可怕之处——喜怒不形于色。你永远拿捏不准朱元璋面对着你时他的心里正在琢磨些什么,你甚至不知道你是怎样被朱元璋害死的。这也是我后来莫名的觉得朱元璋令人不寒而栗的原因。

但认真看看他称王之后导演的洪武四大案,也不得不发出如此感慨!农民终究是农民!无论后世的借口再怎么“堂皇”,事实就摆在那里,他无法做到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宽厚,而只能和同他一样是农民出身的刘邦一样大杀功臣。“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赵匡胤在酒宴上的一番话总是时不时的跃然我的眼前。

同样,他的另一个缺点也同样突出:他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试图用自己的制度控制着整个大明的生生世世。

这是愚蠢的,同样也是不可行的,他创造的制度再好,终究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也终究会有被取缔的一天,这是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个教训:“不要盲从。”朱元璋的错误就在于,他过多的限制了一切臣民和他的后代的行为和思想,这样的弊端就在于,他活着时,一切都会井井有条,一旦他离开这个世界,任何人都会挣脱束缚,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而且,他似乎对自己太有信心了,他也十分自负的认为自己的王朝可以在他制度的约束下延续千百年而不衰败。并且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遭受自己所承受过的苦难而将一切危难都自以为“踏平”了。这让朱元璋的子孙们不能自食其力,而只能局限在太祖为他们设定的、类似于紧箍咒的制度里。唉,自古以来“骄兵必败”,虽然这个比喻用在这里不是很贴切……

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能称霸天下,他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走到最后来的,甚至回过头来,他也无法想象自己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但他终归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也有缺点和优点。他最终逃不过沉淀在历史的江河里的命运,但他应该庆幸,他至今依然为我们所缅怀……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2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书,有的人喜欢科幻无比的《哈利·波特》,有的人喜欢杀人案连连的《柯南》。而我,现在最喜欢的是《明朝那些事儿》。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想《明朝那些事儿》是本什么书啊?是历史书吗?多无聊呀!那我先解释一下,这是本历史书,但一点也不无聊!

我还是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书的名字叫《明朝那些事儿》,这个大家是知道的。那它的作者是谁呢?是“当年明月”。这里大家千万别误会,他不是一个古代人,而是一个现代人,“当年明月”只是他的笔名。他真正的名字叫石悦,从小酷爱历史,尤其喜欢明史,因为他发现明史的人物最有意思,都是特立独行的人,个性鲜明;而且他写的历史情节生动,非常好看。好了,听了这段介绍,你也对这本书有一点了解了吧?

那我为什么会找到我这个“好朋友”呢?这还说来话长。

有一天,我在家里找我想要看的书,“《哈利·波特》我都看了10遍了,换一本吧!《柯南》也不新鲜……唉!家里的`书我都看过了!”我的内心激烈地思考着,于是,我决定去一次图书馆。

终于,在我的恳求下,妈妈抽出时间带我去图书馆。一进馆内,就看到好多书密密麻麻地摆放在书架上。我马上迫不及待地找书看。突然,妈妈笑眯眯地走过来说:“看看有没有《明朝那些事儿》?”终于,我在历史栏的书架上找到了它。当时心里还颇有些不以为然,我心想:历史书,没意思,说不定还能把人看睡着了呢。可是我又想,妈妈让我看的书应该没错,估计是本好书吧。于是我翻开了书……

没过多久,我就和这本风趣幽默、把历史写得这么好玩儿的书交上了朋友!

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书。

你会不会也和它交朋友呢?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3

刚看完第一步明朝那些事儿,把里面的人作为研究主体,可以发现,其实就是前期朱元璋带领一大堆将领攻城略地,后期朱元璋将他们一一屠杀的故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高度概括了飞鸟和良弓的前半生辉煌和后半生落寞。读完之后,不满足于现象的概括,而志在追求现象背后的根源,于是做了如下思考。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性格决定命运,在常遇春屠杀投降的士兵的时候,在常玉立了战功骄奢狂妄的'时候。但是,真的是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吗?

将所有的大臣作为一个全集,搜索他们的交集,会发现性格迥异,真正的共同点是——在前期打敌人的时候表现过于优秀,被朱元璋怀疑一旦自己不在,这些人要反起来,新皇帝hold不住。

所以决定他们命运的,不是性格,而是结构性冲突。他们前期的表现,就决定了后期的结局,不管是清廉,或者腐败,总是可以找个借口干掉的。

我想,唯一可能解决的方法大概也是从结构性冲突入手,只要将自己彻底废掉,变良弓为废柴,比如成功之后突然生活腐化,天天沉迷低级趣味。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4

读书笔记一直是自己所不擅长的,甚至连这是怎样的形式也都不太清晰。无论如何,还是尝试一下。

这几日读的书便是《明朝那些事儿》。这一系列在一段时间内被流传开来,好评不断,因为它的语言轻松活泼,以故事的叙述方法来写历史,读起来愉悦身心,雅俗共赏。并且作者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也有一定的批判和独到的看法。

正因为如此,便找来看了。仔细读来,的确别有一番韵味。就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此处隐藏6330个字……俩顿时反目成仇,朱祁钰想方设法地想置其于死地。在感叹世事多变的同时,我心中也有一丝丝悲哀与愁绪,也许皇位如同吸毒一样,只会让人越来越上瘾。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其实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12

这是我在这儿读完的第300本书,也是我读了最久的书,里面的内容,读进脑海中的不到10%,这里面记得住的又不到10%。我总觉得自己与历史有缘无分,永远都是此刻读,下秒忘。好吧,安慰自己一句,书读得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读得透,读得清。

历史多有趣,带我去经历过去的风风雨雨,见识前人的`丰功伟绩,又看尽残酷的国破家亡。

历史多无趣,死死地被记载在课本里,不像科学能做实验,不像数学能被换算,更不像语文可以写得天花乱坠。

历史多伟大,揭露各式各样的人性,让伟人的理念与事迹流芳百世,教育我善恶因果。

历史多渺小,永远都是被搁置在后方的文字,现在的人们如若只向前冲而忘了回头望,就会慢慢忘了何谓历史。

历史多主观,多少内容,触不着,摸不透,都是靠想象与推断出来,那些所谓的证据,其实多么的无力。

历史多客观,就算曾经是至高无上的帝君,其赤裸裸的人性也被揭开,只有真正为国为民的领导者,

才会被称为伟人。

历史无法被人改变,但是历史可以改变人。通过阅读与领悟,看见曾经与人性,改变现状与未来。

历史是什么?千言万语说不清,心血来潮就挑本书读读,读到什么就是什么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13

大概是高一上学期,同学们都疯狂喜欢上了这本书。上课、自习、食堂、教室,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在吸引着他们。于是我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了这样的一套书。

在当时那个金戈铁马的世界里,好像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将对方杀死,脚下踩着敌人冰冷的尸体前进,并擦干溅在脸上的血。第二种:屈服在别人脚下,当锋利无比的斧头向你砍来时,你也只有在这时做个深呼吸的份啦。或许我们真的没有权力去评论那些已经逝去的人,既然他们已经逝去,那就让他们安静的走吧。我客观的认为朱元璋不能算是一位最好的皇帝,但是一位较伟大的皇帝。一生并无大过,有人会说他只因四桩案子就杀了那么多人,但我认为虽说有些过分但还是有情可原,他只不过是十分痛恨贪污,腐败并且做事过激了一点。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他消灭了一路上的众多障碍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啊~~!”带着一点疲惫,带着一点回想,带着一点期待,带着一点遗憾,我进入了梦乡,在我的梦中,我看见儿时的朱重八正坐在草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感到身后有人,转身对我吃吃一笑,那笑中有一丝生活的凄苦,还有儿时的纯真。场景突然又从野地中闪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李善长脚步坚毅地走出大殿,皇帝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了一丝不忍和无奈,但随之而来的是冰冷无情的眼神,令我不寒而栗,“我忘了!我忘了!你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的朱重八了,而是一个看惯了身首异处,血溅七步的帝国统治者了。”大殿随之离我远去,一切归于黑暗,突然在黑暗之中出现了方孝孺,一脸正气盎然?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暑假还在继续,然而书早就已经看完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14

这件武器,从一道命令开始。布置完防务后,袁崇焕叫来下属,让他立即到山海关,找到高第,向他请求一件事。

这位部下清楚,这是去讨援兵,但他也很迷茫,高先生跑得比兔子都快,才把兵撤回去,怎么可能派兵呢?

“此行必定无果,援兵是不会来的。”袁崇焕镇定地回答:“我要你去,不是讨援兵的。”

“请你转告高大人,我不要他的援兵,只希望他做一件事。”“如发现任何自宁远逃回的士兵或将领,格杀勿论!”这件武器的名字,叫做决心。

我没有朝廷的支持,我没有老师的指导,我没有上级的援兵,我没有胜利的.把握,我没有幸存的希望。

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不会后退,我会坚守在这里,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即使同归于尽,也绝不后退。

这就是我的决心。

所以在正月二十四日的那一天,战争即将开始之前,袁崇焕召集了他的所有部下,在一片惊愕声中,向他们跪拜。他坦白地告诉所有人,不会有援兵,不会有帮手,宁远已经被彻底抛弃。但是我不想放弃,我将坚守在这里,直到最后一刻。然后他咬破中指写下血书,郑重地立下了这个誓言。我不知道士兵们的反应,但我知道,在那场战斗中,在所有坚守城池的人身上,只有勇气、坚定和无畏,没有懦弱。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15

最近,班里《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特别火,听同学说好看的不得了,我经不住诱惑,也买了一套看。

这本书语言风趣幽默,时不时蹦出来点《三国杀》之类的小插曲也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这才促使我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明朝从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军入关,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兴衰,在这条长河中有于谦、杨涟这些忠臣,有死太监王振、魏忠贤这些奸臣,有浙党和宦党、东林党和庵党的明争暗斗,有严嵩和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的首辅之争。

在忠臣里,我最喜欢于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可当他站在城楼上决定与也先决一死战的时候他还是没带兵打仗过得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敌众我寡,于谦绝对不会赢的。可是当他报出自己的'作战计划时所有人都团结一心,最终大获全胜,也先不知道,这叫决心和信念。

在皇帝里我最喜欢朱元璋,从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贫农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领地一点点的收入囊中,最后建立了明朝,表现出了他过人的能力。

在奸臣里,我最讨厌魏忠贤,没有他,明朝可能就不会灭亡。这都是因为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迟灭九族了。

当然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历史就是是用来借古喻今,告诫后人的。总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