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更新时间:2025-08-12 10:56:45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件发生在法国乡村——“池塘畔底”里的故事。“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池塘畔底辅育院”担任代课教师。这所学校是一所专为“行为偏差”的儿童而设置的寄宿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哈校长秉承“犯错——惩罚”的原则来管理这所学校里的孩子,如果有人犯错,就得被关禁闭。马修用自己音乐和爱心感化了几十名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春天,带来了希望,改变了那些别人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们。整个影片中,马修老师对于孩子的种种行为给予理解,从爱的角度出发来教育孩子,这与哈校长“传统体罚”的教育方式截然相反。马修老师的人性光辉——爱,也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这让我回想起了刘克奇在《奥德赛》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人?老师告诉我们,人是一种不完全,不完整的存在,是未完成性的存在。因此,在我看来,“放牛班”的孩子们也是不完整的存在,也是未完成性的,所以才需要教师去指导,进行相关的教育,使他们朝着完美前进,而且这个指导的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来驾驭学生,使学生信服。虽然这世界上并没有十足完美的人,但一旦有这个念头,有某种驱动力,人就会趋向于越变越好,就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潜能。这就像马修老师用爱去教育孩子们,引导莫翰奇逐渐走向音乐家之路。马修老师使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完整性”,成为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行为偏差的人”。人之所以为人,那是因为他们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通过不断地过关斩将,来使自己变得强大,不再懦弱,从而得到别人的认可。其次,什么是智慧?老师说过,所谓智慧,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无悔于自己的人生、家庭、国家。因此我觉得马修老师也是智慧之人,他仅为一个代课老师,本可以按照校长的模式来管理学生,但他却尽一切能力去引导、理解每个学生,学生犯错了,第一时间不是责骂和告状,而是去关怀,尽了一个老师应有的责任;他用真诚来对待孩子,他也无悔来到“池塘畔底辅育院”,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是有价值、有希望的,他离开的时候为孩子们感到骄傲,与此同时也收获了孩子对他的回报。马修不像哈院长那样只懂守旧而不创新,相反,马修利用组织合唱团来了解孩子,团结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音乐天赋,对于不会唱歌的贝比诺和老走音的郭邦,马修并没有让他们坐在教室的一角观看,而是分别任命他们为“合唱团指挥助理”和“乐谱架”。他没有让这两个孩子感到被放弃或是被抛弃,他尊重每个孩子,让每个学生在合唱团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各展所长。他用智慧来引导孩子走向智慧,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外界所看到的“无可救药”。其实,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一味遵循旧体制,而不懂得创新,这个社会永远都不前进,更何况人呢?社会要前进的话,最恐怖的不是人不去改变,而是这个社会的体制不做任何改变。只有社会体制变了,人才能更好地跟上脚步,不断发展。

学会用智慧引导智慧,这样创新的轮子才会不断转动,继而推动社会的前进,若是用那些不合时宜,腐朽的思维和方式,即使你添加更多的润滑油也无法转动腐蚀掉的齿轮,最终也只能原地踏步或者是面临失败。正如影片中的哈院长最终因被人揭发丑行而被辞掉职位。

还记得老师课上在评讲《大卫科波菲尔》时,讲到了杜威的“教育功能”:“学校是完成成长的一个环境”,也讲到了“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过得好,完成社会流动过程,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完成愿望的”。然而,“池塘畔底辅育院”在马修到来前并没有做到“完成成长”的一个环境。孩子们在惩罚的日子中度过,除了靠“变坏”来保护自己,与老师反抗外还能怎样?因此一个恶性循环——“犯错,处罚”就这么产生了。这样的成长教育环境根本不能给孩子们带去任何的意义,反而使孩子们更加反叛。他们表面上是被“驯服”了,但心里仍是狂野、捣乱。他们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还经常被惩罚,自然而然地就过得不好,也没有想要说努力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念头。教育没有爱,幸福就完成不了。可以说,教育的背后实际为情感。马修正是用他的爱来填充他的教育,使得孩子们从合唱团中得到马修的关注,明白马修的用心良苦,渐渐地,他们得到了以前没有过的幸福,也乐意听从马修的话。

正如老师上的最后一节课讲到的,教育是用希望铸造希望,是把人由现实世界向精神世界引渡的人性化工具,所以教师要以高贵热忱的心面对教育事业,才能造就人类美好未来。想要用希望铸造希望,那就要在教育中结善缘,要一视同仁,在促强扶弱中体现对待学生的公正平等,要以人为本,以学为辅,用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能力,用真诚信任换取真诚信任。马修正是这样的教育者,他让受教育者明白自己的关爱,关怀,照顾,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每个孩子都公正平等,面对进门后叼着烟的骨架,马修用缓和的语气幽默地说:“教室里禁止吸烟,每个人都一样,甚至你(指那个骷髅)也是,先生”。正是他用“善”来进行教育,所以孩子们才愿意接受马修的教导,也愿意改正,最终换得孩子们的真诚相待。社会交往中也是如此,你如何待人,便得以何种回报,以善结善,以爱报爱,以真诚换真诚,希望才会来到你身边。社会发展永远以善为根基,总体来看它是前进的;而艰难的东西只是暂时的,因为美好的事物将会是永久长存,也将是最终的.归宿。正如哈院长最终被麦神父他们揭发丑行而被开除,他的“犯错,处罚”教育方法是不会被认可的,是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因为它不是以善为根基,而是带着种种偏见和不相信,是以恶的眼光去管教孩子,因此一个前进的社会是容纳不了他这样的人。

“爱别人实际上是爱自己,那人又怎样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这是老师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提出的又一个问题。其实,马修老师已经很好地告诉了我们答案。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但他把爱投射在孩子身上,用真心付出,他给予孩子们关注,不肯放弃每一个学生,他相信班上的孩子。正是他这样人性化的教育,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孩子们才能真切感受到大人们的爱,才会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春天”。在马修老师离校那一刻,他们唱着马修教他们的歌,向他挥着手,马修见到后脸上是挂着笑容的,想必此刻的他也受到了孩子给自己的爱,他的努力没白费,他自己做着有意义的事情并改变了那些别人认为“无药可救”的孩子,使孩子们有了春天而感到幸福,这或许就是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吧,就像是你给了别人幸福,同时幸福也会来到你身边,你自己也感受到爱。

马修坚信孩子们做的任何行为都有他们各自的理由,他尝试去理解孩子,用爱来抚摸孩子们受伤的心灵。孩子之所以会变坏,很大部分是大人们给予伤害而造成的,他们没有得到该有的爱,因此利用一些不良行为来引起大人的关注,希望得到大人的瞩目,这是孩子们渴望“爱”的表现。马修深知班上大多数学生都是“问题少年”,社会忽视他们的存在、家庭对他们绝望、教师对他们失去信心,这群孩子缺乏爱的关怀,从而导 ……此处隐藏7652个字……他,是毫不反悔的。

人常说“将心比心”,但马修用他的善良及真诚与学生的'敌视冷漠作交换,最终换来了漫天飞舞的纸飞机。他成功了,无愧于伟大这个词。他是我们的榜样,为人师表,就应本着不离不弃的原则,用爱心与真诚引导学生认真谱写他们人生的旋律,这才是老师的首要职责。

电影中还有一个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修在孩子们睡下后,独自一人在微弱的灯光下写日记,那黑夜,是如此的温柔……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2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它感人至深,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讲述了一个“失败”的音乐家马修先生,他来到了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做学监,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问题少年”,学校的校长哈森是一个残忍而粗暴的人,他用“行动——反应”这一制度来管束着这些孩子。然而,马修在校期间却十分痛恨这个束缚孩子天性的制度,他用自己的善良和宽容感化了这些在别人眼中看似无可救药的孩子们。他十分热爱创作,他费尽心思把这些孩子组成了一个合唱团,对他们进行教导,用音乐来净化他们的心灵,最终,给这些孩子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部电影最令我感动的一个场景是:当马修先生不得不离开“池塘之底”的时候,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用美妙的音乐来送别他,并且将自己对马修先生的思念和祝福全部都写在了纸飞机上,飞到马修面前,使他留下了幸福的泪水。电影结束后,这个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让我感受到了爱的伟大。

马修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化着这些内心孤独的孩子们,即便是校长否定他,他仍然坚持让爱来点燃希望,用心照亮前程。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是好是坏,不能仅仅从外表来看,只要内心纯洁——就像那些看上去很调皮的“坏”孩子,实际上是十分善良的——没有什么是改变不了的。(姚骞泽)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3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只体会到了爱与责任。那帮被关在学校里的还孩子们,或许由于缺乏爱或许由于过于溺爱而被送到那里。他们叛逆反抗情绪强烈,与所有管理他们的人为敌,整天调皮捣蛋,搞恶作剧。真的像放牛的孩子一样自由散漫没有任何纪律性和集体观念。

那个校长和那个音乐老师就是两个典型的对比,校长只顾个人利益和名利,而那个音乐老师却一心为学生只想教好学生,用自己的爱和责任去感化那些学生让他们发想自己的长处重新振作起来。或许真的是老师的.爱心感动了孩子们,有原来和老师作对到最后于老师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可恶的校长,孩子们也唱出了最纯真的声音,当那美丽的声音响彻藏从的时候,老师醉了,孩子们也醉了,所有的人都醉了,多么美妙的歌声,像春天的甘露滋润人的心田。孩子们是多么的纯真,他们终于找回了自我,或会了属于他们的天地。是爱挽救了他们,是责任挽回了他们,最后那势力的校长也得到了报应,这才是真正的苍天有眼。

从校长对老师说的那话中,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跟确切的说是对音乐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想说我选这音乐教育专业我不后悔,我觉得当老师难,当音乐教师更难。需要更多的责任与爱,我们不是学监,我们是园丁我们是成就梦想的工程师,我们是用心工作的职业者。没有谁可以蔑视我们,因为爱让我们始作俑者,因为爱让我们甘于奉献。我们是音乐教师不是学监,我无悔。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4

星期五,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是采用倒叙的手法展开的。

有两位老者,谈论起50年前自己的少年时期,于是他们翻开了当年代课老师马修留给他们的日记本。那一年,学校来了个新的代课老师,叫马修。热情的麦神父带领他参观学校,走到一个门的前面时,麦神父想打开门,可是,却中了“放牛班”孩子的“伏击”。只见玻璃碎了,一块玻璃扎在了麦神父的额头上。马修老师到班上以后立刻就抓到了凶手。可是,马修却仁慈的原谅了那个孩子,没有告诉校长,没有让他关禁闭,只是叫他天天下课去照顾麦神父,好让他将功补过。不久,麦神父就痊愈了。马修老师是个作曲家。在一次同学们睡觉前恶作剧唱的歌中,让马修发现了好几个很不错的嗓音。于是,马修老师再也克制不住要组成一个合唱团的愿望,于是他把自己平生所写的歌全部教给孩子们,而且每天晚上都拼命地写曲子,第二天好教会同学们。在一次给公爵夫人表演的`时候,合唱团大展风采。可是,随后合唱团发生了大事。先是打扫洗手间的先生捡到二十万元钱,接着在校长度假的时候,麦神父和马修先生不慎让学校着了火,因此麦神父被暂时停职了,而可怜的马修老师则被开除了,在走之前,校长不允许任何孩子跟马修老师见面,可是马修老师却在教学楼旁边捡到了孩子们给他的信,临走前,马修老师还带走了一个可怜的孤儿。之后,有人揭发校长乱用体罚,使得校长被开除了。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乱用体罚是不行的,其实那些孩子不是无药可救。因为校长乱用体罚,所以孩子们的逆反心理越来强,而用仁慈的手段管教他们,或许成效更大。

电影的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这里的“春天”就是马修老师,马修老师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带来了放牛班孩子们的热情,带来了从未有的亲切感,带来了孩子们的信任,这就是“春天”的魅力。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5

在这周星期二的选修课上,熊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著名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落魄的音乐家马修作为代课教师来到了一所专门收留问题少年的学校,马修遇到了不少麻烦,学生的尊师重教状况与网上流传的北京某艺校的视频片断差不多。不过,学校有一间禁闭室,有一位善于体罚的校长,影片情节显示,学生被关禁闭最长时间至少为15天,这对学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影片是把这位校长与马修对比起来刻画的,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最后校长一败涂地。插班生莫丹,心理医生把他放到这所学校作实验。莫丹无恶不作,人性几乎已被泯灭殆尽,他被校长指控偷了学校的20万法郎后被送进警察局,在校长准备因窃取了马修的成功而摘取勋章时,莫丹从警察局逃出来一把火烧了学校的某几间房,同时也烧掉了校长的勋章。但是,继续看下去,我又有了不同的感觉,顽皮的孩子和马修总是会发生些什么,这些事却显得那么自然,并且想想这也是为什么马修会和这群让每个老师都头痛的孩子们相处得如此和谐、融洽。也许是因为他们有同个爱好——音乐,在马修的培养下,他们合唱的歌声是那么动听、美妙。它没有国际大-片的华丽场面,没有动作大-片的`华丽的打斗,没有科幻大-片曲折新颖的故事情节,但它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刻画、动人的音乐已足以使每一个观众感动万千,并深深爱上了这部电影。

然而教育,仅有爱是不够的。马修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因素,他爱好音乐,他把这班因各种不幸造成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学生训练成了一个合唱团,在悠扬、和谐的歌声中,孩子们的笑容是率真的,甚至是无邪的。看完影片后,我想得最多的是,作为老师,应该有一点特长。设若马修一无所长,可能就没有这么成功。模糊的印像中,我觉得似乎有几部大-片,往往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代课教师以自身的魅力解决了问题。如果我们有一技之长,那么眷把它用到你的教育教学中去,享受你的成功吧。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