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观后感11篇

更新时间:2025-10-13 19:50:27
红楼梦观后感11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观后感1

刚刚看完了20年前央视版的红楼梦,观后感慨万分.一方面因为其是20年前而拍摄的一部电视剧却直到今天还能深深的打动我这个对于影视作品非常挑剔的人,还能被那么的观众认可和喜爱( 湖北电视台近期还重播了,收视率还很高),另一方面也被剧中演员精湛的演技所折服,他们是真的用心在演,把自己完全的容入到了角色中.当能正因为他们的用心,才使的他们所演绎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在人们的心里扎下了根,你可以不知道欧阳奋强,可以不知道陈小旭是谁,但当他们在你面前出现的时候你会很自能的认出他们来,那不是宝玉吗,那不是林妹妹吗.现在北京电视台正在热超新版红楼梦,并且声称为了选出大家心目中的红楼梦中人,将在全球进行选秀活动并美其明曰: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姑且不论其最终结果将选出一些什么样的演员,但是光那份抄作就已经为这次新红楼梦定下了失败的基调.再看看他们的时间表只有一年的时间拍摄,没有任何时间对演员进行培训.我们再看看20年前是怎么做的,虽能那时候资金紧张,但却用了三年的时间选择演员和对演员进行培训,这才让我们在电视剧中见识了我们的演员深厚的文化底蕴.那时候的他们是真正的为了把这部戏拍好,为了把红楼梦这部传世之作以影视的形式表现给大家,为了演绎好自己的角色.再看看现在的这帮"梦中人",还没开始就在做着明星梦,发财梦.演员是想靠这个出名,投资方则净想着怎么可以挣更多的钱,好好的一部传世之作又面临着被糟蹋的危险.

再谈谈剧中那些经典的形象:我认为不管以后怎么拍这部戏中宝玉,林黛玉,王熙凤,晴雯,湘云的形象是难以超越的.欧阳奋强的宝玉把宝玉的精髓演绎到了极至,邓捷的王熙凤也演绎到出神入画的地步,更不用说陈小旭的林妹妹更是从形象到气质上都是最好的,还有张静林的晴雯野蛮中带有几份娇气让人爱不释手.其中我最喜欢张静林的晴雯她就是我心中的晴雯,她就是我的红楼梦中!

这个版本中我唯一有点不赞同的就是它的结尾实在是太悲了,刚才看的时候眼泪在我的眼眶中打了几次转,看了这么多电影电视剧还真没怎么哭过,但这部电视剧的结尾却让我实在有了想哭的冲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一下子落到家破人亡.再看看曾经无比风光的凤姐竟落的个死时竟连一个棺木也没有,竟被抛尸荒野的下场;再看看曾经锦衣玉食的宝玉竟被人认为乞丐;曾经天真无暇,豪爽大度的湘云竟沦落到欢场卖笑.这样的悲哀的结局实在让我的心里难受,还是比较喜欢高鄂续书中的结局,虽能贾府暂时衰败但在贾兰和贾桂(宝玉的遗腹子)还会使贾府中兴.

红楼梦不愧是千古奇书,它使我在看完小说感慨万千后,再看电视剧后内心再一次的被触动.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观后感2

提起《红楼梦》,人们会不由自主想起该小说中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一个是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一个是赤霞宫神瑛侍者投生,两个人为还情来于世间。

小说素材来源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生活,曹公可能为了避闲,把人物故事“神化”了。虽是家喻户晓的名著小说,岂不知,“红楼一梦”的那些事与现实之理是相通的。

别的暂且不提,单说这林黛玉,她的一生夙命何尝不是她多愁善感、悲观的“小性格”引起的?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贾老夫人幺女贾敏的独生女,荣府贾政的亲外甥女,“巡盐御史”林如海的闺女。也可谓是含着金子出生的。林黛玉小的时候,林如海夫妇相继去世,然后被疼爱她的外祖母贾老夫人接进荣国府大观园,在大观园里遇见了神瑛侍者投生的贾宝玉,然后完成她还情贾宝玉的一生。

林黛玉一出生下来便身带宿疾,药罐子。通篇《红楼梦》,我们不难看出,林姑娘好咳嗽,容易失眠,懒动、喜欢没事歪在床上,春秋时节特别好犯病,且脾气不好,经常好与她在一起玩的湘云、宝玉、宝钏甚至小丫鬟生气。且通过《红楼梦》中曹公曹中医的中药调理,好了一阵,然后又因为自已控制不住的“小心情”使病情再进一步恶化。

《红楼梦》一书,可以看出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文人作家,也是一位水平不低的中医。小说中有多处描写太医所开药方便能说明曹公的中医水平。其中,贾宝玉给晴雯改的外受风寒内滞药方,前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有枳实、麻黄。估计当今的一些中医也没有这个水平开出这样的药方来。更何况“宝玉”还会看药方,知麻黄、枳实为虎狼之药,体虚之人不得久用,便换了太医来,改了药方麻黄、枳实为当归、白芍、陈皮等养血行气之药。其它的如秦可卿的药方、薛宝钏的药方、贾宝玉的药方、益气养荣丸的药方、冷香丸的药方等都能说明曹公既是位文人,也是位水平不低的中医,不亚于当今的一些“专家”医生。

从中医的角度我们来分析一下林黛玉的病情,林姑娘本只是体弱多病,不致于一二十岁暴病身亡。通篇《红楼梦》,黛玉似乎一直在咳嗽,既便使用现代的CT医学检查器材可能并不能检查出黛玉有什么病,但久咳则肺虚,肺虚则耗气,耗气则血虚,血虚则阴虚,阴虚则阳虚,阳虚则易使全身郁滞,郁滞则易生“不治之症”。所以,当林黛玉一次次不听别人的劝说,任由自已的小脾气发展,多愁善感、悲观生气,最后的结局只能是病情一步步恶化,无药可治,不可挽回,死路一条。

由林黛玉英年旱逝的故事,我们回想一下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人也是如此性格,体弱多病,难以治愈。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情智不佳的病人,本来只是体质差,易患风寒感冒,最后,因为经常不克制自已的“小性子”,任由自已发火、生气、熬夜、不运动,而慢慢使身体生起不治之病来。

所以,要想使自已好好苟活于世,身体健康很重要;要想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心情很重要;要想使心情好,不多愁善感,不生气、不发火很重要。

红楼梦观后感3

关于《新红楼梦》观后感

早在几日前,新红就有播出,《新红楼梦》观后感。到今天也算是一集未落,这观后感也早就想些了,今日得闲,便斟酌着记下罢。

没看过87版,那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太老了些。那个年代的片子是没有字幕的,总是听不清楚台词,这也是没去看的重要原因之一。没看过老版,所以没有比较,故只列出纯粹的对新红的看法。

优点:

1.场景。

耗费近2亿不是盖的。第一集有关灵石的镜头,加上电脑特效,很有味道;之后江南的市集剪影,穿梭于人流中的镜头,有一种在看旅游节目的错觉;贾府中至今没搞清楚哪儿是哪儿的院落,元妃省亲时的灯会、小桥流水,还有剧中随处可见的精致细巧的道具,无一不让人感受到那大户人家锦衣玉食、奢靡繁华的生活。

2.配乐。

这点,其实有很多人批判来着。说是不符合场景,总是无端冒出类似鬼叫的‘咿呀诶呀’,让人毛骨悚然。可我却不知为何喜欢的很,听 ……此处隐藏7139个字……熙凤也演绎到出神入画的地步,更不用说陈小旭的林妹妹更是从形象到气质上都是最好的,还有张静林的晴雯野蛮中带有几份娇气让人爱不释手。其中我最喜欢张静林的晴雯她就是我心中的晴雯,她就是我的红楼梦中!

这个版本中我唯一有点不赞同的就是它的结尾实在是太悲了,刚才看的时候眼泪在我的眼眶中打了几次转,看了这么多电影电视剧还真没怎么哭过,但这部电视剧的结尾却让我实在有了想哭的冲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一下子落到家破人亡。再看看曾经无比风光的凤姐竟落的个死时竟连一个棺木也没有,竟被抛尸荒野的下场;再看看曾经锦衣玉食的宝玉竟被人认为乞丐;曾经天真无暇,豪爽大度的湘云竟沦落到欢场卖笑。这样的悲哀的结局实在让我的心里难受,还是比较喜欢高鄂续书中的结局,虽能贾府暂时衰败但在贾兰和贾桂(宝玉的遗腹子)还会使贾府中兴。

红楼梦不愧是千古奇书,它使我在看完小说感慨万千后,再看电视剧后内心再一次的被触动。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观后感10

新版红楼梦中的女人们,虽然在年龄的选取上存在很大的偏差,总是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上的错觉,总觉得王夫人和尤氏是一辈人似的,但总体上女人们倒也还算说得过去,比起男人们来说那算是大巫见小巫,刚出场的甄士隐看上去还算马马虎虎,有点乡宦士绅的样子,贾雨村出场就是比较累人了,一是年纪偏大,刚出场时应当是和年轻的书生,但看上去却是三四十岁的感觉,虽然说此人的王莽之类的奸雄,但看着他在月地下吟诵那首诗的时候,还是感觉不伦不类的。林妹妹的父亲,堂堂的扬州盐政林如海,又是书香门第,又是世代乡宦的,居然是一副胖乎乎满脑肥肠的嘴脸,人常说,有其女必有其父,林如海这副尊容真真是抹煞了可怜的黛玉了。下来是贾雨村在酒店里遇见了冷子兴,开始演说荣国府,扮演冷子兴的又是个胖子英达,叽里咕噜的说了半天,很烦人,其实很想看贾雨村被罢黜后安顿了家小,一个人袖月担风的时候进入智通寺,先是见到门口的那副对联什么“身后有余忘缩手”,然后进去后碰见那个又老又聋老和尚的,不知道导演会怎么来表现,可惜没有。

比及进到贾府以后,酷爱读书的工部主事贾政是个又老又胖的男人,世袭三品威烈将军并且兼着贾府族长的家珍也是个又老又胖的男人,两个人像哥俩儿,看上去像一辈人,全没有一点诗书礼仪之邦,钟鸣鼎食之大家的风范和气质,贾政身上浑身的衰老之气,贾珍则更多的世俗气息,像个杀猪卖肉的,不禁要叹气了,单单从这个两个贾府的主要男演员身上,新版红楼梦就大大输给老版了。下来的男人更可笑,贾瑞一副嬉皮笑脸的,像个跳梁小丑,全然没有一点气质,此君被凤姐捉弄了一通,被祖父打了板子,跪在雪地里念书,居然一瘸一拐的扭着又跑到凤姐那里去了,看上非常的滑稽可笑。相比较起年长的来说,年轻的一辈的男人似乎还好些,贾琏的扮相一般,贾蓉和贾蔷的扮相似乎还可以,秦钟的表演也算是马马虎虎,比较有新意的是新版电视剧描写了秦钟和智能儿之间的爱情,看着秦氏一家三口接二连三的死去,真是想起刘心武关于秦学的探疑来了。

说道男人,不能不提到北静王爷水溶,此人出场那叫一个雷人,一副猥琐的嘴脸,全然没有王爷应该有的高贵气质和谈吐,呕吐呕吐,惊起一滩鸥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元春的出场,个人觉得新版红楼梦里关于元妃省亲一场可圈可点,也许是被那些丑陋的男人吓坏了,看到元妃出场的时候,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场面很宏大,元妃比老版的更加端庄高贵,看上去赏心悦目。只是这段场景的表现,似乎有点不妥,尤其是大家彼此正式见过面后,都换了日常的便装后,贾母还和元妃整个“外男未宣不敢擅入”,贾政更可笑,拉着元妃的手来那段“臣本鸠寒鸦雀之属,其意征得凤鸾”,看上去不伦不类的。再说新版红楼梦的服装,可谓是清朝、明朝和唐朝的大杂烩,清朝的显然是从《橘子红了》延伸出来的,贾府中上了年纪的女性,包括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和尤氏,一点的李少红的做派都没改,秦可卿出殡的时候,贾珍花三千两银子现捐了个五品龙禁卫,马上换上官服,仔细一看居然是明朝的服装,和《万历首辅张居正》中的差不多,元妃省亲的时候。

红楼梦观后感11

最近把87版《红楼梦》重温了一遍,经典不愧是经典,时隔多年,再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只看出了“三角恋”,以及在争风吃醋过程中的小性子和小手段,但是这次,更多的是看到了一个大家族的兴旺衰败。每看一处,无不感叹曹雪芹是历经多少世事才能写得出这样一部伟大著作,给文化宝库留下了这么一朵灿烂奇葩。

鸿篇巨著《红楼梦》,人物繁多,但个个都栩栩如生,足以说明作者塑造人物之丰富饱满。有些人物看起来平平无奇,毫无棱角,但是她所经历的一件事就能凸出其鲜明的人物性格。比如鸳鸯,虽然是史老太太身边的大丫鬟,是她最信任的人,但是在我们看来,她可能就是中规中矩,性情温顺,做事利落的勤快丫鬟。直到后面大老爷贾赫要纳她为妾,她宁愿剪发明志也不愿屈服权威,足以看出其性格刚烈有主见。

回顾《红楼梦》,其中几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其一是元妃省亲,场面声势浩大,穷尽奢华,但是也难掩她内心的苦楚。因为礼节繁多,元妃到家时天都黑了,老老小小等了一天。刚见家人就不禁泪流满面,站着跟家人说几句话都被婢女提醒回到座位。时时要谨记这些繁文缛节,生怕越了界。到最后,匆匆忙忙只待几个小时就要离开,分别场景真是难以言说,元妃几乎从头哭到尾,一颦一蹙放佛都在述说着太多的身不由己。

其二是探春远嫁。探春作为贾府庶出的小姐,从小被抱给王夫人抚养。尽管如此,毕竟是庶出,少不了丫鬟老妈子的冷嘲热讽。尽管身处这样一种比较尴尬的处境,探春却有着区别于常人的精明能干、敢作敢为、有远见与抱负的性格特点。还曾记得,诗社就是由她提起创办的。她想摆脱,想证明自己,但是,她的生母找姨娘和弟弟的所作所为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她她的出身不好,甚至嘲讽她攀高枝儿。贾府日渐式微,探春治家之时,想要大刀阔斧改革力挽狂澜,奈何是女儿身,又受制于客观条件,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南安太妃的到来,难逃厄运,最终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远嫁。离别那一幕,只有赵姨娘哭的跟个泪人样,也不知探春心里有没有后悔过那样对待她。

其三是最后刘姥姥探望王熙凤。得知贾府出事,刘姥姥第一时间去探望王熙凤,得知巧儿被卖后,她保证就算变卖家产也要把巧儿找回来,可见其有情有义。都说王熙凤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儿就是好好对待了刘姥姥,在我看来,刘姥姥也要知好,才有后面的替王熙凤找巧儿。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虽是小人物,却是有血有肉、重情重义、豁达通透。贾府被抄,素日交好的王公贵族都避而远之,刘姥姥却上赶着去帮忙。曹公借由刘姥姥,中和了《红楼梦》一概锦衣玉食、金贵人物的刻画,使得这样的小人物也有了一席之地,借机表达出人无贵贱之分,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大智慧。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部经典影视作品尚且让我如痴如醉,可见《红楼梦》的文学魅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都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多层次多角度解读着《红楼梦》。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接棒者关注中国文学,关注红学,关注《红楼梦》。这样一部璀璨瑰宝,定会以它自身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红楼梦观后感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